2025
09/26
09:36
来源:
江苏援藏微信公众号
【字体:大中小】
浏览量:次
从扬子江畔的温润水乡,到拉萨河边的高原圣境,时光匆匆,援藏工作已近百天。这一百天,是跨越山河的奔赴,是直面挑战的坚守,更是对“援藏” 二字从认知到践行、从陌生到深刻的蜕变之旅。
初踏雪域,高原反应便给最直观的“见面礼”——头晕目眩、呼吸急促,失眠如约而至,但是藏族同胞们热情的哈达、温暖的酥油茶,质朴的笑容以及细致周全的后勤保障,既是初来乍到的安心依靠,更是直面挑战时的底气支撑。正是这份跨越民族、凝聚力量的温暖,帮我慢慢适应环境、克服身体不适,让身心渐渐与这片土地相融,为投入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作为援藏干部,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输血”,更是为达孜培育长远发展的 “造血” 能力,而“十五五”援藏项目规划正是这份使命的开篇答卷。为摸清实情,多次深入达孜的村落与企业,在蔬菜种植大棚询问农户收成与产业需求,在青稞制品企业了解生产瓶颈与市场诉求,把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群众期盼相结合。在项目编制阶段,我们专门组织召开了专题培训会,一方面紧扣上级最新政策导向与工作要求,通过逐条解读、重点标注的方式,确保参与编制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核心要点,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方向偏差;另一方面,系统梳理“十四五” 以来已落地的援藏项目,用 “看得见、学得到”的实例为大家提供参考,优化编制思路,最大限度让项目编制少走“弯路”。为后续项目编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打下坚实基础。大家经常为每一个项目方向的确定、每一笔资金的分配都反复权衡,只为规划能契合达孜长远发展,能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让援藏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为达孜绘制出一张精准的发展蓝图。
在达孜参与低空经济发展工作的这段日子,低空经济的崛起更是让我看到科技与高原特色碰撞出的强劲动能,既破解了高原地理环境带来的发展难题,更打开了新兴产业的增长空间。以往依赖人工巡查时,受高原复杂地形与广阔地域限制,不仅效率低下,偏远区域还存在大量监管盲区,如今通过无人机24小时不间断巡航,搭配动态三维监测图谱,既能精准捕捉冰川、植被、水体等生态数据,让巡查效率提升超80%、盲区覆盖率从不足60%跃升至98%,实现生态监管从“人防” 到 “技防” 的跨越式升级,为生态保护装上“千里眼”,更以此为基础,为后续拓展低空物流、观光旅游等产业埋下重要伏笔。
援藏百日,从克服高原反应到融入日常工作,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同事的真心帮助、群众的真诚支持,更源于祖国对西藏发展的深切关怀与坚实保障。回望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辉煌历程,雪域高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而我们援藏干部有幸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如今站在新中国成立76周年的新起点上,我将继续以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在达孜这片热土上坚守初心,续写更多属于援藏人的奋斗故事,为西藏的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陈灏
【我要纠错】【打印本文】【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