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1/19
10:30
来源:
拉萨融媒
【字体:大中小】
浏览量:次
拉萨融媒(记者凃 琼)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所在。拉萨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保护历史文化、促进公共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拉萨这座千年文化古城正以崭新的面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享成果公共文化聚民心
“别看我们年龄大,但是我们能跳一整天。”说这话的是城关区蔡公堂街道蔡村村民米玛,自从加入到行政村文艺演出队之后,今年61岁的米玛每周一、三、五定时排练节目,老年生活被排练演出充实得好不丰富。
蔡村文艺演出队组建于2020年,自编自演的节目达30多个,今年已经表演了几十场。蔡村宣传委员康宗吉介绍,文艺演出队紧密结合群众生活创作节目,群众真正当主角、唱主角,演出接地气、连人心。
如今在拉萨,这样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已成常态。五年来,拉萨市持续加大村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用“村村锣鼓响、处处闻歌声”来形容如今拉萨基层文艺的繁荣景象毫不为过。2021年,全市286个村(居)依托所辖文艺演出队,专门排练了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系列文艺节目,群众载歌载舞向党的百年华诞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献礼,表达对党的真挚情感。截至目前,全市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共演出4600余场次,观众达61.7万人次,为巩固拉萨基层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年来,拉萨市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新平台,建成运营并免费开放群众文体中心、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公益文化场所;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牧)家书屋228个、社区书屋52个、寺庙书屋231个,广泛开展“书香拉萨”全民阅读活动,制作播出6期《高原零距离——诗歌季》电视读书节目,在“五一”“十一”“世界读书日”等节点组织开展职工诵读大赛、亲子诵读大赛,营造了书香满城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文艺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推进文化资源进基层,惠及群众达600万余人次,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拉萨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多年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凭借流动电影放映车、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等构筑起流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送到了离农牧民最近的地方。我们将继续加大这项工作力度,让农牧民享受到更加丰盛的精神大餐。”市文化局公共文化科副科长德央说。
创新思路非遗文化显价值
在堆龙德庆区日姆勉唐派唐卡艺术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厅里,各类题材、特色鲜明的唐卡挂满整个房间,一张收藏证书立在展厅正中间,格外醒目。去年全国上下同心抗疫时,合作社负责人旦巴云丹和学徒们一起创作了一幅战“疫”主题唐卡作品,如今,这幅唐卡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供全世界人民参观。旦巴云丹介绍,在合作社里,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提升,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这些主题鲜明、别出心裁的作品就是创新的成果。合作社还被认定为拉萨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不止是唐卡,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拉萨市不断探索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系列包含西藏特色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开始融入到现代生活方方面面,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桥梁纽带。
五年来,拉萨市新增认定4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0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启动编撰《拉萨非遗大典》,尼木县被确定为全国“非遗 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在达孜等五县(区)设立22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不断提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各族群众中的认同感。2018年启动“藏戏演出季”以来,28支民间藏戏队轮流演出45场,并依托其举办“拉萨非遗成果展”37次。“藏戏演出季”已成拉萨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藏戏这个“活化石”在传承创新中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非遗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将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意为线条,融合现代科技,实现‘非遗 旅游’等融合发展,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生活,终使非遗文化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市文化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次拥说。
文旅融合优秀成果促发展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如何发挥拉萨市文化资源优势,挖掘、整理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推动新时期拉萨文化事业实现新发展?“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拉萨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道路。
一台《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既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聚集到古老村庄慈觉林村,一起穿越历史、重温民族团结的历史诗篇,也带动当地数百名群众摆脱贫困。相继推出的《金城公主》舞台剧收获了市民和游客的点赞。作为拉萨中华文化公园项目的标志性建筑——和美连心桥,是西藏自治区最长的跨河人行天桥,由于桥上可全方位欣赏拉萨夜景,如今已成为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网红桥”。
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乡村风光和生活形式等为内容,拉萨乃仓、好客藏家、德吉藏家等一批品牌民宿和达东村、秀色才纳、扎叶巴、行者·黑帐篷、“核乡寻忆”民俗体验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正在为村庄增美、为农牧民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16年至2020年,全市共扶持了60个文化产业项目,扶持资金14655万元。这些项目有力地带动了拉萨文化产业从无到有,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拉萨市着力打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坚持“一核三廊多点”发展理念,制定《拉萨市文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拉萨市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拉萨市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执行规划暨拉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加快培育壮大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的发展动能,西藏非遗博物馆、雪鹰通用航空、松赞曲吉林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陆续在园区建成落地。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先后荣获“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试验)园”“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称号。
文物保护千秋文脉得赓续
拉萨绚丽多姿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拉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一级文物888件(套),普查登记古籍1114函。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拉萨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也是拉萨市文物保护工作硕果累累的五年。在加强文化文物抢救方面,对大昭寺、楚布寺、唐加寺等43处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制定《拉萨古城保护管理规划》,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记忆得以更好保存。在夯实文物普查基础方面,全市新增2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全市5处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全市660处文物点树立保护标志的保护管理工作,2019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将达东村公布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在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方面,西藏牦牛博物馆完成2320件(套)文物普查登记工作,组织馆藏精品赴首都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浙江自然博物馆展览;朗孜厦陈列馆经过修缮和改陈后免费对外开放,完成《朗孜厦志》(藏文版)初稿。
五年来,拉萨市挖掘开发了林周农场等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节日期间推出特色党建活动,人们的爱国热情被点燃,红色旅游成为假期热门主题。“想到几十年前一群天南地北的知识青年来到林周,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土地,我就深受感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杨洁说,“我现在还是一名大学生,但我想参加工作以后,像前辈一样,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西藏这片土地上。”
文化是支撑,是内功,是一个城市发展活的灵魂,文化厚植着拉萨发展的底气,让这座千年古城从内到外体现着独特的气韵和风采。如今,古城拉萨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更多世人的目光,全市人民在文化建设中共享着文化发展成果。下一步,拉萨持续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不断以文化助力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建设。
▲上图为在农家书屋,村民们正在阅读相关书籍。拉萨融媒记者平措旺堆 摄
责任编辑:陈灏
【我要纠错】【打印本文】【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