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拉萨要闻

2021

05/17

09:50

来源:

拉萨日报

【字体:

浏览量:

标签

拉萨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瞻仰第一所正规红军医院踏寻先辈足迹汲取信仰之力

拉萨融媒井冈山电(记者凃琼)井冈山小井村,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村庄,位于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井冈山革命战争时期由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后来取名为小井红军医院),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这个曾经硝烟弥漫的小山村,这个曾经用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成为缔造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汇聚点。

5月12日,在井冈山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的拉萨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来到小井红军医院和小井红军烈士墓,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在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小井红军医院旧址,是一栋完全由木头架起的医院,设有门诊室、手术室、重症病房、药房等,共32个房间,可容纳伤病员200多人。

在现场教学中,学员们的思绪随着讲解员老师的讲述,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的频繁“会剿”,导致井冈山的伤员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得到医院救治,很多人都壮烈牺牲。1928年,大家开始募捐筹建医院,1元、2角、5分…靠着红军战士个人捐资,共筹集了大洋1000元。募捐的大洋不够修建一座医院,解决的办法是就地取材,自己上山砍杉树做栋梁、锯木板、用杉皮当瓦片。

潮湿的房间里光线暗淡,看着红军战士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制成的镊子、反复使用过的绷带……学员们表情凝重,陷入了沉思。创办小井红军医院时,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缺医少药,伤员都是在没有麻药的条件下用钢铁般的意志忍受手术治疗带来的剧烈疼痛。“以前伤员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治疗。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士兵,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惜为革命事业牺牲自己。我们应该更加踏踏实实,当好螺丝钉,这样才不会辜负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安稳生活。”参训学员赤列说。

图为拉萨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向牺牲的烈士默哀致敬。拉萨融媒记者 凃 琼摄

当时红军的就医环境有多艰苦,战友们之间的革命情谊有多动人,学员们通过小井红军医院外的雕塑一窥究竟。走出医院,就在不远处,以红军英雄壮举为题材的《艰苦创业》《战地救护》《师长献盐》青铜雕塑矗立在两旁,红军将士们的音容笑貌仿佛鲜活地出现在学员们眼前。《师长献盐》雕塑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这座雕像表现的是红军师长张子清,不顾个人安危,将分发给他用于伤口消毒的一点食盐节省下来,献给因伤势感染、生命垂危的战友,战友得救了,而张子清却因伤口感染而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

这间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木屋,在森森树林间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悲壮和伤痛,然而它的壮烈不止于此。就在距离小井红军医院不到500米的地方,这里长眠着130多名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英勇就义的红军。1929年1月,在对井冈山第三次“会剿”中,敌人从黄洋界突然进入根据地,包围了设在小井村的红军医院。正在这里接受治疗的130多名红军伤病员和部分医护人员来不及转移,不幸落入敌手。面对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红军战士宁死不屈,最终被敌人全部杀害。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碑上是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学员们向牺牲的烈士默哀致敬、深切缅怀,并敬献一朵小白花,寄托哀思。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置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于不顾?这些无名烈士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后辈——比生命更沉重的是信仰,比自己更重要的是理想。

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小井红军烈士墓引发了学员们党史学习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对理想信念的思考。“这些烈士他们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童的父母,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为共产主义而舍弃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永远地倒在了这块红土地上。在生命和信仰之间,这些烈士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了解了这些革命历史故事后,我更加明白了信仰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也会更加坚定信仰。”参训学员林亭亭说。

责任编辑:陈灏

【我要纠错】【打印本文】【关闭】

感谢您对拉萨市人民政府网的关注,如发现内容有误,请发送邮件至:lssysqgk@163.com

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赞

收藏